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以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尚书》素有佶屈聱牙之称,唯此第九畴之五福六极,简易明了,不需注释也大体可晓。第七畴稽疑的特别之处在于明确标示,遇有大事,在卜筮之前,需要征询卿、士、庶人的意见。
因系兵戎大事,先听僚属之议,得到认可,又问卜于周室传下来的大宝龟,结果也是吉卜。乂,就是平安无事的意思。如果经过反复叩问,或者用现代一点的说法,经过反思的心依然坚执而不动摇,则谋及乃心这一关隘就是通过了。意谓我虽然给你们的邦国带来了安宁,但不知对各位父老是否有所得罪,这让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由此我们知晓,一年之四时由是而分出来了。
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易·革·彖辞》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其典要范例。但是,在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学派的往圣先王观念最强,因为他们崇拜的往圣先王最多,包括伏羲、神农、黄帝、炎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等,尽可能将诸子百家崇拜的对象纳入到自己的道统脉络之中,并将这些人物作为儒家价值理想的体现。
孔子及早期儒家的道统思想,主要是通过为六经所作的《传》《记》《序》,做出更加明确、完整的论述。这里非常明确指出,尧舜之道就是允执其中的中庸之道。《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2,这和早期儒家道统谱系均以上古圣王相一致。孔子收集、整理的《书》只是历朝历代众多书中的极少一部分,主要选取唐、虞、夏、商、周的那一些体现三代先王体现王道的文献。
……故仁者,仁此者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现在人们见到的《黄帝四书》虽然是西汉初年的马王堆汉墓出土,但是经考证学界大多认为其成书应该是战国中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只有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是通过收集、整理三代时期的档案材料、历史文献来建立自己的经典体系和学术思想的。总之,孔子整理六经、为六经作传记,其实也就是奠定了儒家道统的思想基础。孔子以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推崇先王之道,已经成为儒家后学的普遍思想特点。
2刘盼遂:《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558页。西汉孔安国为《尚书》作《序》,就将儒家道统谱系、思想内涵作了拓展,并且将其与上古文献结合起来。他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他的《尚书序》说: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譬如,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其内容包括卦象、卦爻辞等丰富内容,其来源十分悠久。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和儒家学派从记载帝王言行的书一类的文献中选取、整理出一部分,这就是后来所称的《尚书》。
但是,在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学派是最崇敬三代先王的,因为史家早就肯定,诸子百家中唯儒家学派是通过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进而创造性地发展和建构出一套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来。所以,有关《诗》《书》《礼》《乐》的传记就明确表明这些文献与儒家道统的联系。
作为中国轴心文明哲学突破代表人物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恰恰是一批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之士,他们总是通过整理三代文献,从上古先哲那里去寻找智慧。一方面,这些文献中许多均可以与儒家经常讲到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相对应,就是说,这些文献就是记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言,如其中最早的篇目就是《尧典》《舜典》《大禹谟》等。5这里已经涉及上古时期的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及夏、商、周的诸多圣王,同时涉及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上世帝王遗书。但是儒家学派却有更加明确的文献整理与思想传承的自觉意识,主动从三代文献中寻求历史智慧、价值理念、文化传统,并将这些重要历史文献尊崇为经。但是儒家以外的其他诸子学派并没有因此而建立起一个系统的道统论。这样,究竟谁才是先王之道的代表人物和传递者,历来是儒家道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儒学推崇仁义、礼治、民本、中庸、德教、孝悌、修身等核心价值,并且将其看作是先王之道。伏犧、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作为早期儒家学者,荀子当然将仁义之统看作是先王之道,他说: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邪,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荀子·荣辱》。另外,农家学派崇拜神农,他们以神农作为自己思想学说的代表和体现者。
《论语》记载的这一段话,应该有十分久远的来源。在具有传记之学特点的儒家诸子学和《易传》《礼记》《尚书序》等文献中,均可以找到早期儒家的道统思想。
3史官包括记事与记言的不同,这一类记言的就成为书一类文献,并且具有很高的地位,所以有周公旦朝读《书》百篇(《墨子·贵义》)之说。儒家传承的不仅仅是仁道、礼教等道德观念、治理方法,而是上古以来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体系。一、先王之道的核心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并起,各家各派均提出自己救世的道术,而且,他们大多数均将自己提出的道术归之于三代甚至是远古时期的先王。所以,有关《诗》《书》《礼》《乐》的传记就明确表明这些文献与儒家道统的联系。
另一方面,儒家之道的核心价值具可以从这些文献中找到其中的思想来源,包括以德配天、重民思想、中道观念等等。4司马迁指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故而有《书传》《礼记》等传记之学的出现,并且对儒家道统思想有进一步发挥。
但是,在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学派是最崇敬三代先王的,因为史家早就肯定,诸子百家中唯儒家学派是通过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进而创造性地发展和建构出一套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来。所以,《孟子·滕文公上》明确阐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孔子及其门人通过对上古先王们留下的文献典籍学习,获得了先王的政治、道德方面的王道思想和政治智慧,虞、夏、商、周先王的以德配天民为邦本等道德思想、政治理念,为儒家学派提供了一整套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儒家治学、讲学的思想基础。在传为孔子所作的《周易·系辞下传》中就有关于《易经》来源的论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在孟子看来,与仁义相关的仁政、民本的价值理念,也是涉及有关国之所以废兴存亡的核心价值,均是三代先王曾经身体力行、努力倡导的。由孔安国的《尚书序》可以发现,虽然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上世帝王遗书还不能够全部得到确实可靠的文献支持,但这确实体现出早期儒家的一个努力追求,就是希望将道统思想建立在上古文献的坚实基础之上。这样,儒家能够将中华文明的缘起与道统思想结合起来,丰富了儒家道统思想的价值内涵,强化了儒家道统在中华文明的核心地位。上古原有那么多重要的王室文献档案,但是早期儒家仅仅选出数十篇文献,编成汉代流行的《尚书》,是希望当世君王能够效法尧、舜、禹、汤、文、武之道。
这一段话包括宋儒道统论的三个基本要素:确立道统的核心思想(仁义)、追溯道统的人物谱系(尧舜文武)、整理道统的文献典籍(六经)。虽辩,君子不听(《荀子·非相》)。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但是,我们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儒家崇拜的往圣先王和传道谱系,有一个逐步演变拓展的过程。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所以,我们会发现儒家与其他诸子的一个明显区别,道、墨、法各家学派的弟子们均是将本学派创始人的重要原创典籍称之为经,故而出现了由诸子撰写的《道德经》《墨经》《法经》等等。